面肌痉挛属于祖国医学“瘛疭”范畴。在中医学里尚有“瘛疭”一证。《黄帝内经》如:“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日瘛疭”。"宋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瘈疭。俗谓之搐者是也。瘛疭即抽搐。《张氏医通·瘛疭》篇说:“瘛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温病条辨·痉病瘛疭总论》中又说:“瘛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瘛也。”可因风寒之邪人侵筋脉,阻滞气血运行;或人体脾胃虚,气血化源不足,筋脉肌肉失于濡养;或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等内外因素而发病。
现代医学中,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是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常始于眼抡匝肌,随即波及到口轮匝肌,通常紧张、强光以及咀嚼可为激发症状的诱因,通过手术及尸检材料已证实面肌痉挛是由于某种压迫使面神经的传导发生病理性干扰所致,绝大部分病人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如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动脉的压迫所致。这种机械性压迫能把神经纤维挤压在一起,使其髓鞘脱失,导致神经轴突间的动作电流的短路现象。根据面部神经损伤的程度部位不同,面肌痉挛可有三部同时痉挛,眼、面、口;两部痉挛,眼、面,或面、口;或仅有眼部痉挛。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型面肌痉挛,一种是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表现上区分出来。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属临床常见病、疑难病之一。
西医以肉毒素治疗、手术治疗等为主,各有利弊。西医药物治疗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等均无显著疗效。中医中药在治疗上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针灸治疗效果较好,如火针、电针、埋针、穴位注射等。
患者李某,60岁,主诉“左面部抽动10年余”。2019年9月24日初诊。
病史:患者于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左侧面部抽动,说话时或紧张时明显,无麻木、疼痛等不适,未予系统诊治,后遗留左侧面部抽动症状。查体:左侧面部肌肉抽动,频率在10-20次/min,面部感觉正常,鼓腮无漏气,双侧鼻唇沟对称,无口角歪斜。
既往有股骨头坏死、高血压病史,目前病情稳定。
中医诊断:瘛瘲 风痰阻络证
西医诊断:面肌痉挛
岐黄针治疗:
首诊取穴:左侧四白穴、地仓穴、风池穴
操作:四白穴,患者平卧位,使用安尔碘常规消毒患者皮肤及医生手指后,采用提捏进针法,以右手持0.3×55mm岐黄针,快速刺入皮下,向瞳子髎穴方向透刺,得气后,沿身体纵轴做小幅度合谷刺,轻摇针柄,快速出针。地仓穴采用同样的消毒方法,提捏进针,快速刺入皮下,进针后向左侧颊车穴方向透刺,得气后,沿身体纵轴做小幅度合谷刺,轻摇针柄,快速出针。风池穴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以右手持0.3×55mm岐黄针,快速刺入皮下,深度约0.5寸,得气后,沿身体纵轴做小幅度合谷刺,轻摇针柄,快速出针。
2019年9月29日复诊, 面肌痉挛已明显改善,发作频率降为5分钟1次,不紧张时可1-2小时发作一次。复诊取穴:左翳风穴、颊车穴、瞳子髎穴。瞳子髎穴,患者取平卧位,使用安尔碘常规消毒患者皮肤及医生手指后,采用提捏进针法,以右手持0.3×55mm岐黄针,快速刺入皮下,向鱼腰穴方向透刺,得气后,沿身体纵轴做小幅度合谷刺,轻摇针柄,快速出针。颊车穴采用同样的消毒方法,快速刺入皮下,进针后向左侧下关穴方向透刺,得气后,沿身体纵轴做小幅度合谷刺,轻摇针柄,快速出针。翳风穴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后,以右手持0.3×55mm岐黄针,快速刺入皮下,深度约0.3寸,得气后,沿身体纵轴做小幅度合谷刺,轻摇针柄,快速出针。
余小江主治医师
出诊时间:周三下午
出诊地点: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6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号楼9楼中医特色治疗门诊3诊室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