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到处洋溢着欢快而愉悦的气氛,反而是全国各地都笼罩在“抗冠战疫”的紧张、压抑、恐慌、感动和无奈之中!医疗和安保等相关人员义无反顾奔赴前线;其他人等别无选择呆家里,内修并祈祷前线人员平安!某天突然看到昆哥在群里说“想用岐黄针为这疫情做点什么”,我肃然起敬!敬佩之余,仔细回顾岐黄针学习体会,尝试整理与针友分享。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怀是最持久的动力
当学习不再是为了通过考试之后,对新技术新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几乎是所有医师不曾否认的骄傲!大多数医学毕业生,苦读多年,饱览群书,走上工作岗位,总感自己已身怀十八般武艺,大有“天下无病不治”的气概!然而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不少人开始困惑,甚至怀疑自己所学是否真货,开始怀疑教科书是否真的是“编”的!!针灸新人也不例外!于是乎,开始四处打听江湖高人,“拜师学艺”,游击队一样参加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培训班。初学归来如获至宝,独试临床时激情澎湃,总跃跃欲试,偶获佳效亦心中大喜,感所付出的代价值矣,“临床高手”乃假以时日之事!但数月半载后发现自己所学似乎也不过如此,无法助力突破瓶颈,甚至离当时“导师”所描述的立竿见影、手到病除的神乎境界越来越远!!!于是乎不得不抛弃从头再来,再次踏上拜师学艺之路。不少人周而复始,逐渐陷入追逐、怀疑、抛弃、追逐的怪圈!!!(请大家别对号入座)我就曾经是这大军中的一卒,也狠狠的尝过这般苦头!回到岐黄针学习已经是2018年7月,至今才1年半有多。
敢说这帮大军们对学习技术没有兴趣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他们对自己学习的技术有情怀吗?我想他们更多怀着是逐利或沽名,或者唯“利器”或“绝技”是求初心!一旦短期达不到最大的利和誉,学习的兴趣、动力和激情就会一泻千里,接着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导师,最终将之遗弃。记得在最初跟着陈老师学习岐黄针时,他曾经语重心长的说(意思大概是)“中国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倾注在学习中医研究中医上,曾经彷惶过质疑过,但我始终坚信中医是好的、是确实能治病的,能守护炎黄子孙健康伴随华夏文明几千年就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目前有时候运用中医治疗疾病效果欠佳,肯定是我们还没学好用好中医,正所谓‘所言不治者,不得其术也’!我始终坚信古人不欺人,我能做到如古人所言,坚决不做中医的逃兵,中医人就是中医人,数典忘祖要不得”!此番话点燃了针灸迷途羔羊的信心,更像一盏划破黑夜的指明灯!
为了不断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验证古人所言,陈老师克服重重困难,锲而不舍,从最初尝试使用注射针头,到前后历时六七个年头、针具六七次更新完善,倾尽心血,精益求精,方得我们现在手上的岐黄针臻品!为了让更多的岐黄针学习者(陈老师亲切的称为针友)能快速、准确掌握岐黄针疗法的核心技法和内涵,陈老师身教言传、倾囊相授、知无不言、虚怀若谷,他还坦言“跟志同道合的人坚持、专注把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好,为针灸事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我很开心,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发自肺腑之言总是余音绕梁!
假如没有陈老师的中医自信和饶有兴趣,假如没有陈老师的中医情怀和矢志不移,就没有岐黄针的篇篇佳话,更没有我们什么事了!
1.粗守形,上守神,邯郸学步打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对学习针灸最恰当不过的描述。针灸作为操作性要求很强的中医技术,初学者若想有所长进非下狠功夫不可,学习岐黄针亦是如此,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轻”和“快”是陈老师对岐黄针操作最精简也是最深奥的描述。作为初学者,如何去领会?我个人觉得应先“粗守形”,老师“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此非老师独创,乃践行灵枢之道,我们已早熟记于心,照做便是。最直观的“轻”,一个是针刺时老师手法的轻巧,从无重提重插,亦无快速捻转,更无大刀阔斧之切割和剥离;另外是患者的反应很轻,从未听见嗷嗷大叫或嚎啕大哭;这可是一见便得,但至于手法具体操作时针下感觉如何“轻”的“点到即止”、“以形驭力”,这“上守神”绝非目之能见的,前面已有师兄师姐的相关文章可借鉴,可避免盲人摸象。“轻”的另外层意义就是陈老师岐黄针疗法选穴之精简,少则一穴,多则三四穴,旨守“穴不在多,贵在中的,乱矢加身,有害无益”。老师多年临床已总结出常见病成熟的穴位处方和疗程方案,我们“坐享其成”,可以邯郸学步打基础。最直观的“快”,是每个穴位操作之快,大约10秒钟,所以跟学时常有“抓拍不及,错失良机”之憾;由于穴位少,自然治疗过程也快。更重要的“快”是疗效来的快,现实版的“效之信,如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犹拔刺、犹雪污、犹解结”;这些仅是目睹为“快”,初学时我们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穴少操作快,当然若谨守法则也偶会有“不可思议”、“立竿见影”的“快”感!
最有激情的是这“实试(14)天”,最煎熬的也是这“实试(14)天”,守住了,方有“粗”“神”入化。
2. 以道阐术方可立足,以术载道方可行远
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陈老师曾多次谦虚的说“岐黄针操作手法并没任何玄乎,也没任何发明创造,全部来源于或根本就是灵枢经官针篇所记载的五刺法”。临床上的“轻”和“快”,应该是陈老师多年精研《灵枢经》中的“针道”“刺之要”等大道后,至简至明的提炼和笃行的写照。每次给我们解惑之时,陈老师总能引经据典,对经典原文信手拈来:《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
(1)、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2)、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3)、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4)、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5)、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昆哥曾对岐黄针五刺法的临床应用做了非常深入详细的总结,强烈推荐大家学习。
学习伊始,陈老师多次分析的针灸疗效三要素“针、穴、人”,以及一系列“致针友”“穴位的思考”等系列文章以及师兄师姐们的临床病例经验总结,都是非常我们学习的非常宝贵资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体会“轻”和“快”,有望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研究岐黄针绝非我一时兴起心血来潮的奇思异想,这是我几十年临床实践和思考的突破,她一定是有强大生命力的!”陈老师当时脸上洋溢的坚毅和自豪仍历历在目!
“立足临床,回归经典,返璞归真;以道阐术方可立足,以术载道方可行远!”我是渐渐从陈老师推广岐黄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的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
3. 针罐结合,事半功倍
在学习岐黄针的时候,大家肯定还发现另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宝贝,就是岐黄罐-----岐黄针最佳伴侣,陈老师的另外一个得意成果。岐黄罐携带方便不易碎、操作简单易掌握、免火使用安全高、体位灵活易吸拔,骨头关节无难度,关键还可带罐动,确为临床好帮手。岐黄罐可单独使用,亦可在岐黄针治疗完毕后,顺经吸拔于针刺穴位周围,针可调脉肉筋骨之气,罐可调皮之经气,针罐结合,同调“五体”经脉之气,一可加强岐黄针疏通经气、调和脏腑、平调阴阳的作用,另还可缓解、疏散针感的遗留酸胀不适,共达五脏安和。
针罐结合治疗双侧距骨、足舟骨缺血性坏死16年案例 治疗后疼痛缓解4成
最后借用朱熹先生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致敬陈老师,与针友共勉!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