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足跟痛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跟骨结节周围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为足跟部疼痛,晨起较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发病原因复杂,其症状反复,缠绵难愈,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痹症”。
二、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又《素问•痹论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如清•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说:“肾脏阴虚者,则足胫时热而足跟痛”,“阳虚者,则不能久立而足跟痛”。故足跟痛乃属本虚标实之证。
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很多,目前现代医学认为有以下几种:
1.脂肪垫的挫伤:跟底部皮下脂肪纤维垫的挫伤,导致部分萎缩变性,致使站立、行走时跟底疼痛。
2.跖筋膜劳损:由于体重的压力,或经常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或局部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极易造成损伤,尤其是中年以后随着跖筋膜的退行性改变,纤维组织失去弹性,更易造成损伤。损伤后局部产生渗出性炎性反应,炎性产物刺激神经末梢而产生疼痛。
3.跟骨结节滑囊炎:由于承重行走时,跟骨结节滑囊因受到骨刺刺激与挤压而发生炎症,引起疼痛。
4.骨刺的形成:跟骨骨刺并非是足跟痛的病因,骨刺在屈趾短肌起点,被屈趾短肌腱包裹,在其下面附着的跖面筋膜劳损,才是足跟痛的原因。由于跖筋膜和足短肌在其附着处受到反复牵拉引起局部炎症,炎症长时间刺激导致骨刺的形成,骨刺进一步刺激周围软组织而使疼痛更加明显。
三、中医症候诊断
1.气血瘀滞证:足跟疼痛,痛处固定,呈刺痛,晨起足跟着地时疼痛明显,行走后可轻度缓解,再休息后可明显减轻或完全缓解,患侧踝关节周围常可见瘀斑,舌质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2.风寒湿阻证:足跟疼痛,同时伴足部或其它关节疼痛,局部肿胀,下肢困重,遇阴雨寒冷天加重,舌苔薄白,脉濡缓。
3.肝肾亏虚证:足跟疼痛,不耐久立,局部皮不红肿,腰膝痠软,头晕耳鸣,两眼昏花,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或舌质红,脉细数。
四、常规治疗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注射、足部矫形器、冲击波、手法按摩以及激光照射等方法,但糖皮质激素注射短期效果明显,长期效果不佳;而足部矫形器对于病人自身因素如足踝围度、鞋跟高度限制性较高,需要长期保持一致,并且短期治疗效果不明显;冲击波、手法按摩以及激光照射等治疗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
五、岐黄针治疗
治疗原则:疏通局部经络、气血,逐瘀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穴:跟尖穴,配穴:飞扬。
方义:
《灵枢·经筋》曰:“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指出:足太阳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小指爪甲的外侧,向上结聚于足外踝,再斜向上结聚于膝关节处,然后向下沿着足的外踝,在足跟部结聚。跟尖穴为岐黄针疗法经验穴,位于足跟后正中线,足跖后缘赤白肉迹中点处(如图),为足太阳经筋循行所过,为治疗足跟痛的首选穴位。
《灵枢·经筋》曰:“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经,邪(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足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骨之下”。指出:足少阴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小趾的下方,然后由此进入足心,行于足的内侧,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再斜行向上,至内踝之下,结聚于足跟;并向下与足太阳经筋相合,向上结聚于内辅骨下方。按照经络循行选取足太阳经络穴飞扬穴,原因有二:一是飞扬为足太阳经穴位,“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可以治疗足部疼痛,二局部取穴之意,二是飞扬穴为络穴,可以沟通相表里经的经气,足少阴经主要循行于足底,选取该穴位可以起到共同疏通足太阳、足少阴经经气的作用。
六、医案分享
李某,男,56岁,公务员。2021年6月9日来我院岐黄针门诊就诊。
患者主诉:双侧足跟疼痛反复发作半年余。近半年来,患者反复出现双侧足跟疼痛,长时间站立及行走加重,足跟内侧压痛明显,同时伴足部或其它关节疼痛,局部肿胀,下肢困重,先行寻求中、西医治疗,建议其休息、理疗、封闭治疗、冲击波治疗或行骨刺切除术,未被采纳。X线示:双侧跟骨轻度骨质增生,骨刺形成。体征:舌淡白苔白腻,脉沉滑。
中医诊断:痹症,风寒湿阻型。
西医诊断:足跟痛症
辨经筋:足太阳经筋及足太阴经筋
选穴:
第一次:跟尖穴双侧
第二次:飞扬穴双侧
第三次:商丘穴右,飞扬穴左
刺法:输刺、合谷刺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选取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5mmX50mm规格的岐黄针快速飞针入穴,垂直进针,待患者自觉明显酸胀针感时,行合谷刺,最后迅速出针并按压针孔1分钟,以减轻局部过强针感。
治疗疗程:
一诊时,主穴选择为经验穴跟尖,针后患者即感双侧足跟疼痛改善有八成。
二诊,为3天后,患者就诊时自述双侧足跟疼痛有所反复,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选择飞扬穴治疗,疼痛改善明显。
三诊,为一周后,自述双侧足跟疼痛明显好转,就诊时症状为右足踝关节内侧有痛感,左侧小腿后侧走路时间过长时出现酸胀,取商丘穴右,飞扬穴左,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
该患者共治疗三次,症状治愈,随诊3个月未再复发。
七、临证体会
足跟是人体承受重最集中的部位,当足跟长期被挤压或摩擦超出足跟纤维脂肪垫的缓冲限度时,足跟滑膜囊首先受累,局部充血,水肿,渗出,钙化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导致足跟部疼痛。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引起足跟痛的病理机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二是肾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由于年老体弱,精血不足,从而导致筋骨失于精血濡养,不荣则痛。
经络辨证,是针灸临床中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和特色。依据准确的经络辨证在治疗某些疾病(尤其是疼痛性疾病)时往往一针即愈,即刻效应十分明显。岐黄针疗法就是在这样的理论下形成的。在临床治疗时一定要把握住岐黄针疗法治疗“三部曲”,即一辨经筋、经络,二选取穴位,三论刺法。如出现脚踝部疼痛,可按经络辨证选取相应疼痛部位穴位,如外侧足踝部疼痛可选解溪(足阳明),丘墟(足少阳),申脉(足太阳),如内侧足踝部疼痛可选中封(足厥阴),商丘(足太阴),照海(足少阴)。如跟腱部位疼痛可选取昆仑、太溪。所以岐黄针针刺处方的选择尽量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每次1-3个穴位即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单穴应用既可以降低患者针刺时不必要的过多针刺处方带来的痛苦,减少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感,又有切实较好的疗效,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体现出针灸和中医辨证的魅力之所在。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