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岐黄针疗法的时效性 13 6009 收藏

浅谈岐黄针疗法的时效性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贺君

岐黄针在临床应用已经日趋广泛,病种涉及痛症、功能失调症、妇科疾患、内科疾患等。作为新型的针刺工具和针刺方法,既继承了《黄帝内经》圆利针和传统九针刺法的特点和优势,应具有针刺整体性、双向性的规律和特点。岐黄针效应作用在人体内的产生的针刺效应,表现在量效和时效两个方面。

目前,岐黄针疗法治疗相关疾病已有大量的临床病例报道,但多数为个案,缺乏系统的、样本的临床规范化研究,对岐黄针疗法的针刺效应研究仍未有学者进行思索及探讨。笔者跟随岐黄针发明者陈振虎教授学习岐黄针并在临床运用已超过五年,目睹了大量岐黄针治疗临床有显著疗效的临床病例,往往有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询问该疗法的治疗规律,笔者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次逢写推文之际,对岐黄针疗法的时效和量效关系初步整理,谈谈自己的想法,希望起抛砖引玉之效。

1 针刺时效关系基本特点

针刺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针刺,采用一定的手法刺激体表的穴位,激发或诱导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功能,使失调、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针刺的时效特点是针灸刺激后,针刺效应在体内随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的一定的规律,即针灸效应在体内起效、到达峰值,直至效应消失的一个过程。不同的针刺效应,其时效特征参数可能不同,即各期在体内的持续的时间、效应的强度不同。因此,了解针刺的时效规律特点,对于临床针刺疗程的选择、疗程间的间隔、疗程时间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传统医学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十分重视针灸的时机和效应的关系,创造了多种以时间为条件的针灸方法,如子午流注针法(纳甲法、纳子法、养子时刻注穴法),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针灸时效方面的研究。

 

2针刺时效的基本过程

针刺时效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即先经过一个潜伏期,然后迅速上升,在高水平维持一段时间后逐渐下降,回落至接近针前水平。如下图1。

 

3针刺施治时间长短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针刺施治时是长短包括:一次施术(留针)时间,针刺间隔时间,重复针刺的次数。

3.1一次针刺留针时间

岐黄针疗法采用合谷刺或输刺作为主要的针刺手法,这两种针刺手法均为复合针刺手法,历时短,起效快。综合陈振虎教授的临床经验,岐黄针在进行针刺时,采用单穴行完手法后不留针,即进针快,手法快,不留针的特点,每穴操作时间数秒至数十秒之间。

3.2针刺间隔时间和重复次数

针刺间隔时间即两次针刺间隔时间;针刺重复次数:即疗程。两者可反映针刺刺激的频率和量的积累。

综合陈振虎教授的临床经验,岐黄针疗法的针刺间隔时间和重复次数,要根据患者疾病性质、病程、体质差异而具体判断而定。急性病、痛性疾患、体质强壮者可隔日一次;慢性虚损性疾患,可每周1-2次。

 

4以岐黄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进行针刺时效性观察

笔者以岐黄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观察岐黄针疗法的针刺时效性。

4.1制定标准化指标

采用了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技术研究中风病人运动特征,并与传统康复量表相结合,全面评价病人的运动功能障碍情况。

4.2根据疗效标准,明确最佳单次治疗时间—在单次岐黄针治疗中存在即刻效应和延迟效应,即刻效应在出针后10min 时较为突显,延迟效应在出针后40min 时达高峰。

4.3在疗程早期的单次治疗中对肌力改善并不明确,但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募集方式有良性改变(表面肌电信号有改变);在连续多次治疗后的单次治疗中,对肌力可有良性改善(有统计学差异)。

4.4提出岐黄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最佳疗程:根据观察结果,临床建议一周治疗3次,疗程为14天共6次可见明确的针刺效应。

4.5对于中风病不同时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以及肌力不同时期(软瘫期、硬瘫期),仍应进行标准化指标后再进行观察评估。

综上所述,对于岐黄针疗法时效性的理论探讨,可帮助我们进一步发现岐黄针疗法治疗疾病的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并为该疗法临床病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疗法与研究 针灸
Do you like the post? If you like it & want to see more, please log in or register on our website!
13

商品

Comments(0)

Submit

Related Posts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联系客服
>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没有更多了
----------以上是历史消息----------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