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症状轻症患者一般无不适。重症子宫脱垂对子宫韧带有牵拉,并可导致盆腔充血,使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低部酸痛或下坠感.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明显,卧床休息则症状减轻。重症子宫脱垂常伴有排便排尿困难.便秘.残余尿增加,部分患者可发生压力性尿失禁,但随着膨出的加重.其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排尿困难,甚至需要手助压迫阴道前壁帮助排尿,并易并发尿路感染。外阴肿物脱出后经卧床休息,有的能自行回缩,有的经手也不能还纳。暴露在外的宫颈和黏膜长期与裤子摩擦,可致宫颈和壁发生溃疡而出血,若继发感染则有脓性分泌物。子宫脱垂不管程度多重,一般不影响月经,轻症子宫脱垂也不影响受孕、妊娠和分娩。
盆腔器官脱垂分度:
0期:在用力时无脱垂,Aa,Ap,Ba,Bp=-3cm,C点≤-(TVL-2)cm。
Ⅰ期:脱垂的最远处在处女膜缘内平面上1cm,(即脱垂状态不是0期,但各点的值<-1cm)。
Ⅱ期:脱垂最远处超过处女膜平面上1cm,但未到处女膜平面下1cm(即脱垂最远点在一lcm至+1cm之间)。
Ⅲ期:脱垂最远处超过处女膜平面下1cm处,但未完全脱出阴道(即最远点>+1cm,但<(TVL-2)cm。
Ⅳ期:阴道完全或几乎完全脱出.即最远处≥(TVL-2)cm。
西医治疗
1. 非手术疗法
1.1观察:适用于脱垂程度轻(Ⅰ和Ⅱ期,尤其是脱垂下降点位于处女膜之上),且无特殊症状的患者。推荐患者减轻体质量,盆底肌训练。建议行为训练改善排尿、排便习惯,例如定时排便,饮食调节(增加食物纤维),使用缓泻剂或灌肠剂避免用力排便。有尿失禁症状者可行行为调节(定时排尿等)、盆底肌训练和药物治疗。
1.2子宫托:子宫托是唯一特异的非手术治疗方法,适应证有妊娠、老年和身体虚弱有手术禁忌证及不愿接受手术患者。也用于术前协助诊断隐匿性压力性尿失禁,判断患者非特异性的症状是否由于POP引起。使用子宫托应定期随访,常见并发症有机械刺激、阴道黏膜溃疡及感染等。局部使用雌激素可以缓解症状。
1.3盆底肌训练:正确的锻炼方法可以增强盆底支持力。
1.4雌激素治疗:目前无雌激素预防与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支持性证据。
2. 手术治疗
2.1曼氏手术(Manchestler手术):包括阴道前后壁修补.主韧带缩短及宫颈部分切除术。适用于年龄较轻.宫颈延长的子宫脱垂患者。
2.2经阴道子宫全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需考虑生育功能的患者,但重度子宫脱垂患者的术后复发几率较高。
2.3阴道封闭术:分阴道半封闭术(又称LeFon手术)和阴道全封闭术。该手术将阴道前后壁分别剥离长方形黏膜面,然后将阴道前后壁剥离创面相对缝合以部分或完全封闭阴道。术后失去性交功能,故仅适用于年老体弱不能耐受较大手术者。
2.4盆底重建手术:通过吊带、网片和缝线将阴道穹隆或宫骶韧带悬吊固定于低骨前或骶棘韧带等可承力的部位,经阴道.经腹腔镜或经腹完成。经腹或腹腔镜下加用补片的骶前固定术、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和高位骶韧带悬吊术为国际上公认的非宫颈延长的重度子宫脱重的有效术式。阴道加用合成网片能有效提高解剖治愈率.但并发症高的问题尚有待进一-步循证证据,帮助权衡其术式的利弊。
中医治疗
本病在中医属“阴挺”范畴,病位在胞宫,与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发病多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而导致脏器脱垂。本病病机在于脾、肾虚损不足,中气衰弱,升提无力,或冲任带脉不固,或产伤冲任,统摄无权,系胞无力,以致胞宫脱垂。《医宗金鉴》很早就提出:“妇人阴挺,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用力太过,或因气虚下陷,湿热下注。”也见于长期慢性咳嗽、便秘、年老体衰之体,冲任不固,带脉失约,日渐下垂脱出。因其病因病机的特点,中医临证分型为气虚证、肾虚证、湿热证三类,临床多以气虚证多见,治疗时应从中医辨证论治着手,以益气升提、补肾固脱为主。这与后代医家治疗子宫脱垂采用“升举、固摄、益气”有共通之处”。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传统医学对子宫脱垂的认识颇为悠久,纵观治疗方法,传统内服中药、熏洗外治、针灸疗法均取得良好的疗效。
下面分享一则肾虚证子宫脱垂病例病例供参考:
患者吴某,女性,50岁,因“子宫脱垂近2月”于2022年7月26日来诊。2月余前患者受凉感冒后出现久站、二便时常见子宫脱出阴道,休息或坐姿时可自行纳回。既往2型糖尿病史,2021年5月曾于外院行右肾移植手术。现症见:日常久站、咳嗽用力及二便时见子宫脱出阴道,可达10cm,休息或坐姿时自行纳回,阴道异物感,怕冷,时有腰酸,眠欠安,纳可,小便调,大便日1- 3次,不稀。舌淡,边齿痕,苔薄白,脉右寸关稍滑,左寸关细,双侧尺脉沉细。月经史:LMP: 2022年5月中旬。近2年经期10余天,淋漓不尽。
诊断:
中医诊断:
阴挺——脾肾两虚证
西医诊断:
子宫脱垂
辨经:任脉、足太阳
选穴:气海、关元、中极、气海俞、次髎(每次取2-3穴即可)
刺法:合谷刺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下腹部,左手押手循经探穴,定穴位气海、关元中极,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规格为0.5mm*40mm岐黄针,右手持针垂直皮肤飞针快速进入皮下,分别针刺深度约0.5-1寸,患者可出现酸胀感,然后轻轻摆动针柄并将针退至皮下,沿纵轴方向呈30度角行合谷刺。最后迅速出针使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避免出血。另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腰臀部,左手押手循经探穴,定穴位双侧气海俞、次髎,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规格为0.5mm*40mm岐黄针,右手持针垂直皮肤飞针快速进入皮下,分别针刺深度约0.8-1寸,患者可出现酸胀感,然后轻轻摆动针柄并将针退至皮下,沿纵轴方向呈30度角行合谷刺。最后迅速出针使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避免出血。
疗程: 1.气海、中极、次髎
2.关元、气海俞、次髎
以上穴位处方交替使用,1周2次,治疗2周。
疗效:第一次治疗后患者自觉子宫脱垂程度减轻、腰酸乏力较前减轻。第三次治疗后患者自觉子宫脱垂程度明显减轻,阴道异物感、腰酸明显消失。
按:
辨证论治,本病属“阴挺”脾肾两虚证,病位在胞宫,病机为脾、肾虚损不足,中气衰弱,升提无力,冲任不固,带脉失约而下垂脱出。肾藏精系胞,患者既往肾移植手术史,年事较长,肾虚则带脉不固,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后天之本,饮食劳累,脾肾亏虚,故见腰酸、怕冷、大便稀,带脉失约,无力提升胞宫,故见子宫脱垂。近年来,大量临床试验证明针灸在治疗子宫脱垂方面效果可观,治疗原则以补气升提,补肾固脱为主。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前沿腹正中线上行”,且任脉为“阴脉之海”,有调节阴经气血的作用。气海、关元、中极为任脉穴位,关元、气海两穴同处于元阴、元阳交汇之处,气海为生气之海,可振发阳气,补脏腑阳气之虚损,针刺可补气益肾,调理气血冲任;关元为小肠募穴,为先天之气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中极为任脉、足三阴之会,穴为膀胱经募穴,是膀胱之气结聚的部位,可募集水湿,利膀胱、清湿热、温补肾阳,配合针刺能有调理冲任,行气止痛,维系胞宫的特点,善治子宫脱垂病症。据《针灸甲乙经》记载八髎穴对于治疗子宫脱垂疾病效果显著,本次治疗取次髎穴。气海俞位于腰背部膀胱经,俞者输也,与腹部气海穴对应,腰腹内部的温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有疏利经气,调和气血的作用。岐黄针刺针少,选穴精,诸穴合用可固摄胞宫,益气固脱,升阳举陷。
参考文献:
[1]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第9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张冬梅,温针结合生物电刺激对子宫脱垂盆底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云南中医药大学,2021年第01期
闫兵副主任医师出诊地点: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五楼);出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四上午,周六上午。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