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受针界同仁好评,大名鼎鼎的“帝后”穴,是刘伟教授发现的经外奇穴,对治疗各种鼻炎、三叉神经痛、蝶颚神经痛、面瘫、面肌痉挛、眼疾、面部皮肤及唇与舌头的麻痹、情志病等多种疾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本文,刘伟教授将为大家详细解读帝后穴的发现过程与应用要诀。
一 帝后穴的缘起
刘伟教授在明尼苏达(美国)已有20年。当地人有很多都患有过敏,在临床中新吾穴治疗过敏非常好用,可称为“一招灵”。但是新吾穴并不好扎针,患者更是会感到剧烈疼痛,这对于不受痛的患者来说体验并不好,即使效果显著,也不会想再试一次。在这种情况下,刘伟教授经过研究后,发现了帝后穴。
帝后穴最早称为太阳后,取穴于太阳穴斜上方0.5-1寸,因此而得名。但是刘伟老师在交流群中说起后,大家纷纷开玩笑说叫弟后穴,因为当时许多人都叫刘伟老师为伟弟,传得多后逐渐变成皇帝的帝,“帝后穴”的名字由此而来。
二 帝后穴的主治
帝后穴,或者说太阳后,它在临床中治疗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蝶腭神经节,是三叉神经的上颌支,是感觉神经,从蝶腭神经节向前、后、下发出来的分支,可以到鼻、口、咽喉,所以帝后穴在最开始的时候,主要用来治疗过敏性鼻炎,往后可以治疗头痛,再往后它的治疗范围是越来越大,基本上和眼、鼻、口相关的三叉神经痛,甚至是面瘫,凡是颜面部的疾病,都可以治。
三 帝后穴的定位
帝后穴取穴于太阳穴后方0.5到1寸处,大约在这个范围有一个凹陷处。两年多前刘老师曾讲过帝后穴,听完后,纽约的陈校长说这个穴其实有很多重合点,他和他的导师方幼安有一本书叫《针灸有效病症》,书中提到有一个穴位是与太阳穴平行的0.5到1寸左右,它们的针刺也是比较浅,大约就是半寸到一寸,属于斜刺。
有人曾问刘伟老师,帝后穴是否与疼痛科的蝶腭神经阻滞的位置差不多。虽然在位置是差不多的,但是针刺却是绝对不一样。蝶腭神经阻滞是用特殊的穿刺针,进针一般是3至4.5厘米,进针方向是向鼻,即向口唇的中间。帝后穴的进针,一般使用3寸针,进针方向朝向病人对侧的嘴角,缓缓进针。
有人曾问刘伟老师,帝后穴是否与疼痛科的蝶腭神经阻滞的位置差不多。虽然在位置是差不多的,但是针刺却是绝对不一样。蝶腭神经阻滞是用特殊的穿刺针,进针一般是3至4.5厘米,进针方向是向鼻,即向口唇的中间。帝后穴的进针,一般使用3寸针,进针方向朝向病人对侧的嘴角,缓缓进针。
四 帝后穴的刺法
帝后穴在临床中有四种扎法。
01.常规针法
最初在临床中使用75毫米的3寸针,实际上要更长,而且要全进针,瞄准病人对侧的嘴角进针,要求术者不捻转、不提插,手下有重着感觉,但是非常的顺滑,能够进针即可。如果方向正确,会非常容易将3寸针全进。在临床中,进针的过程不需要手法,若碰到骨面,则需要调整方向。一般对准对侧的嘴角是可以非常顺滑地将3寸针全进去。进针后,就使用刮针柄,这是最初的扎法。
02.变异针法--龟面刺
在帝后穴两边进针,不需要3寸针全进,可以用2寸针方便操作,或是1.5寸的针。在两边帝后穴进针后,再在下面的巨髎穴同时进针(使用迎香穴也可,只是巨髎穴效果会更好一些),向着鼻翼方向,大概鼻通的位置,也是使用1.5寸的针,然后在印堂穴再加一针平刺,以上五根针加在一起,就叫“龟面刺”,如同一个乌龟的模样。
龟面刺治疗什么呢?它与太阳后即帝后穴的治疗范围是一样的,实际上更加大一些,因为它的覆盖面积变大了。同时龟面刺还可以治疗神志方面的疾病,可安神定志。但是要达到安神定志的效果,进针一定要缓,正所谓“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让病人感觉到很舒适。大家都知道印堂穴安神的平常扎法,即平刺,押手、刺手配合,在印堂的位置,针扎进去后,把针向上挑大约15-30秒之间,让病人候气即可。
03.风筝针法
如果临床中病人有头痛、鼻炎,一般扎帝后穴扎到位时,病人会感觉局部有传感,向一侧的颜面部,还会感觉发胀,如果病人有刺痛感,则需要调整方向。在治疗中,因为帝后穴的扎法是比较霸道的针法,如果要追求针感,就需要有相应的措施去缓和针感,缓和的技术就是刮针柄。刮针柄,既可以做出补,也可以做出泻,只需要舒缓地去刮针柄即可,此处不作详细介绍。当病人的针感不够强烈,或是要加大治疗效果时,可以在病人一侧的太阳后或帝后刮针柄,另外一只手在同侧或对侧的巨髎的针刮针柄,可以两只手互相对应刮针柄,刮10秒、15秒、20秒,既取决于医者的耐心,也取决于病人的耐心。此方法是两只手互相对应,是风筝针法的一种,刘伟教授有几十套针法,这就是其中的一个。互相对应刮针柄,此方法就叫做放风筝。
04.治疗面瘫
在治疗面瘫时,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若是新病,不能用帝后穴做2寸或3寸的透刺;若是久病面瘫,则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而新病则可以在太阳后下针,实际上是要在颧骨外做透刺,这是非常重要的。新病和久病用帝后穴或太阳穴,使用此方法是在颧骨内还是颧骨外,都必须要分清,这非常重要。
五 治疗鼻炎的配穴
治疗过敏性鼻炎时,不只是在局部配穴,可以通过传统的针灸辨证,再加一些传统穴,比如加百会、上星、合谷、风门、肺俞、足三里、中脘……这个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在此不过多细说。
六 相关概念
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疑惑,扎帝后穴时虽然病人可以接受,但是它碰不到蝶腭神经节,而其他穴位虽然扎起来比较困难,疼痛剧烈,但是是可以碰到蝶腭神经节的。在此,还需明确几个概念。
首先是“得气”的概念。得气的概念要分为气至针下和气至病所,我们在针刺时,是否需要针尖必须达到病灶区?答案是不一定的。因为针刺时我们只需使“气”达到病灶即可,这就是中医美的地方。我们不需要每一个病灶区针尖都一定要达到,针刺治疗某些疾病时这也是不可能的。
在针刺过程中,医生还要注意得气的不同阶段的感觉,即辨正气、辨邪气、如何催气,如何导气,这就是“导气”的概念。好的针灸医生,是可以去引领“气”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位置的。这需要相应的手法、心法。在谈手法和心法之前,我们关键还要掌握针下不同的气的感觉是什么,即辨正气,辨邪气,以及针下得气不同的感觉,这就是针下辨气的意思。
今天为大家介绍了帝后穴的前世和今生,它的未来,还需要各位同道一起在临床中多操作,多试,多发挥,共同谱写!
点击收听刘伟教授完整版课程音频:《帝后穴的前世今生》
更多讲座文章推荐学习⬇️
版权声明:文章整理自刘伟教授:“天天向上 刘伟聊针”千聊直播课《帝后穴的前世今生》,作者/刘伟,编辑/QH小岐,图片、视频来源于《天天针法》公众号,已获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立即删除;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文中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为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QH岐黄网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最in中医
尽在QH岐黄网
一个国际化的中医针灸健康服务平台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